毛主席高度重视的革命根据地--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2021-06-21???08时57分 浏览次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地区虽进行了一定抵抗,但主要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一溃千里,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相继失陷,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在华北地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想要与日军在敌后战场进行长期的周旋,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雾灵山雄踞伪满洲国“西南国境”,跨越长城内外,战略位置重要,毛泽东提出的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为党在冀热边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指明了方向。从1937年到1945年,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经历了由提出战略决策,小块游击区酝酿尝试,到最终扩大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发展历程。


1937年8月,在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之间往返的三封电报中,就提出了要派一部分军队远出热河发动冀热边游击战争,威胁敌后方的意见。8月22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确定党在这阶段最中心的任务是: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同时,根据毛泽东关于“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提议,确定发动冀热边地区游击战争,创建冀热边抗日根据地。1938年2月9日,毛泽东电示八路军总部,指出:“雾龙山(即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且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部队须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员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之能力,出发前须做充分准备。”“应准备至适当发展时期,派高级领导人去雾龙山(雾灵山)”。


1938年5月,毛泽东把以雾灵山为中心的燕山山脉确定为全国六大山区根据地之一。与此同时,为了将建立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付诸实施,经总部批准,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1938年7月,第四纵队在攻克兴隆后,奉命向密(云)平(谷)蓟(县)挺进,配合冀热边人民武装大暴动(冀东抗日大暴动),和冀东抗联部队驰骋于冀热边地区,先后建立起11个抗日县政权。1938年9月,第四纵队留下三个支队坚持冀热边游击战争,主力和抗联部队全部进行了西撤。李运昌领导抗联部分战士和第四纵队的三个支队相配合,继续散播抗日火种。截止到1939年末,在冀热边地区开辟了驴儿叫,五指山,大、小黄崖,狗背岭,头道沟等多个小块游击区。


1940年1月,冀东区党分委在遵化县阁老湾召开第一次分委扩大会议,建立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李运昌任司令员,同时建立平北工作委员会,并做出了冀热边地区由发动小股游击战,开辟小块游击区到发动大规模游击战,开辟大块根据地的转变。冀东军分区在已创建小块游击区的基础上重点开辟了以雾灵山为中心的五指山,大、小黄崖和狗背岭三块根据地。并逐渐建立联合县。1940年3月,中共冀东区分委决定建立迁(安)遵(化)兴(隆)联合县,县委就设立在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经常在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潵河沿岸开展活动。同年7月平(谷)密(云)兴(隆)联合县建立,管辖范围包括兴隆西南部的大、小黄崖,狗背岭一带地区,随后又有承(德)滦(平)兴(隆)等多个联合县建立,加强根据地党的建设,发展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生产,救灾济荒,充实武装队伍,在根据地及周边地区广泛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也使根据地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日趋稳固。到1944年年底,冀热边抗日根据地已大规模向滦河方向发展,并向北延伸到辽宁的绥中一带。1945年1月,冀热边抗日游击根据地随即扩大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毛泽东提出的建立以雾灵山为中心的进行游击战争战略决策的重大胜利。根据地军民经过浴血奋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既有效地消灭和牵制了日伪军,又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对于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后期东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哨站。中共承德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