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东山头红山文化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收获 首次发现坎祭、地母、石木结构棺椁等遗迹和随葬陶塑男女人像
2025-11-22???09时34分 浏览次数:

平泉东山头遗址出土的石、玉器等遗物。 本网记者 王畅 摄

本网讯(记者王畅)日前,平泉东山头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收获,经过4年的全面考古发掘,发现各类遗迹69处,出土陶、石、玉器等遗物100余件。其中,首次发现红山文化房址和坎祭遗存,地下木盖板、石椁和木棺组成的墓葬,石块堆塑地母遗迹等,以及首例随葬陶塑男女人像,它们或许与中华文明礼制形成具有密切关联。

东山头遗址位于平泉市台头山镇台子山盆地中心的圆形土丘上,青龙河源头支流自遗址西、南流过。2021年该遗址纳入“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2—2025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德市文物局、平泉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共计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69处,出土陶、石、玉器等遗物100余件。

经考古发掘确认,该遗址分为积石冢墓葬区及祭祀区,分为上、下两层文化堆积。下层文化堆积集中分布于遗址北部区域,分为两部分:东南部长方形积石冢墓葬区,由中心大墓、陪葬墓、界墙、石块堆塑地母遗迹等组成;西北部疑似祭祀区。上层文化堆积分为西北、东南两个区域:西北部区域包含圆形积石冢体堆积、中心大墓、陪葬墓等遗迹;东南部区域为祭祀区,包含房址、灰堆、燎祭坑、坎祭坑等遗迹。出土遗物包含玉、石、陶、木器等。玉器主要有斜口筒形器、琮形器、勾云形器、印章形器、镯、环、箍、管状器、蚕、坠饰等;陶器主要有筒形罐、钵、盆、双耳罐、耜、杯、塔形器、陶塑人像等;石器主要有细石叶、刮削器、镞、石核、石耜、尖状器、磨棒、双孔刀、斧等。

11月19日举行的平泉东山头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暨成果发布会上,有关专家介绍了东山头遗址取得的主要收获。

“此次考古发掘弄清了东山头遗址平面布局和积石冢砌筑方式。”专家介绍,当时人们首先在东山头圆形土丘顶部规划积石冢区域的生土面上进行燎祭,接着垫土夯实,然后在垫土之上营建积石冢和祭祀区。早期在东南区域建冢,西北区域为祭祀区,以石块垒砌界墙。晚期仍在早期积石冢处建冢,但冢的面积和结构发生了变化,面积有所扩大,结构由方形变为圆形,冢外应有石块垒砌界墙,冢的东南部为祭祀区。

此次考古新发现一批重要遗迹,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东山头遗址上层文化堆积祭祀区域发现房址(房址内有人头骨)和坎祭遗存,下层积石冢发现地下木盖板、石椁和木棺组成的墓葬,发现石块堆塑地母遗迹等,这在以往的红山文化积石冢考古发掘中见所未见,体现出东山头积石冢与以往发现的积石冢结构布局上的差异性特征。东山头遗址出土的玉、石、陶器与牛河梁遗址发现的遗物基本类同,但随葬的陶塑男女人像尚属首例。出土玉琮形器、斜口筒形器、蚕形器、勾云形器等典型红山文化器类。

东山头遗址考古发现填补了冀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空白。该遗址是首次在燕山北麓青龙河流域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存,无论是积石冢的砌筑方式,还是墓葬结构、葬俗、出土遗物等特征总体上与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基本相同。同时,经过考古调查,在承德地区老哈河、滦河流域发现30余处红山文化遗址,这些发现填补了冀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研究和红山文化分布区域空白,结合冀西北地区诸多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将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扩展到整个燕山南北及辽河流域地区。

进一步充实了红山文化考古成果。东山头遗址两个时期的积石冢墓葬区和祭祀区格局犹存,墓葬保存基本完整,其发现完整地呈现了早晚两期积石冢和祭祀区的布局特征;坎祭、地母等遗迹的发现,为红山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遗址内墓葬等级分明,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再添实证。

充分诠释了红山文明礼制的规范性。东山头遗址许多遗迹现象都是首次发现,它们或许与中华文明礼制形成具有密切关联。“坎祭”遗迹呈现了《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所诠释的含义。“地母”体现了红山先民原始的母性生殖崇拜,与《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的记载相吻合。而男女陶塑共出的现象,更是生殖崇拜的具体表现。石木结构棺椁以及上层积石冢中心大墓石盖上方发现两层栎属木材,印证了《易经·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的记载。上述种种迹象对还原红山文明礼制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证了红山文明体系完备的礼仪制度。



点此下载信息图片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